蘇霍姆林斯基曾說:“要使學校的每一面墻壁說話,發(fā)揮出人們期望的教育功能”。我們的校園,不僅要使每一面墻壁會說話,還要使每一寸土地、每一株花草樹木、一切教學、生活設施都會說話。我校四年級三班學生墻報上的一首小詩較詳細地記載了我們校園環(huán)境的育人功能。這首詩(節(jié)選)是這樣寫的:
	《校園處處會說話》
	……
	在校門外,遠遠地,
	就會望見公寓樓上耀眼的校訓:
	“做有中國靈魂,有世界眼光的人”,
	他時刻鞭策我們不忘重任。
	……
	步入餐廳,
	正面墻上寫著“為了祖國建設,吃好營養(yǎng)配餐”的警句使我們改掉了挑食的毛病。
	向南望去,墻壁老師又會對你說:“農(nóng)民伯伯、炊事員叔叔多辛苦呀,我們絕不浪費糧食。”
	記住了!我們就是這樣做的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	寧夏一家企業(yè)耗巨資從國外進口一套機器設備,本指望借此抓住發(fā)展機會,卻不曾想工人技術達不到要求而導致設備閑置,最終企業(yè)被拖垮了。
	遼寧本溪重型汽車制造廠從美國引進一套計算機控制系統(tǒng),美國專家預言中國人要想操作這臺設備需要花兩年的學習時間。但是自學成才的該廠高級工程師李連才經(jīng)過幾個月時間就迅速掌握了設備的操作技術,為企業(yè)贏得了時間,創(chuàng)造了效益。
	澳大利亞一家體育用品公司分別在天津、深圳兩地投資辦廠,兩年后天津的廠利稅達到2000多萬,深圳的廠卻連年虧損。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在其他條件均不相上下的情況下,前者擁有大批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,后者卻多是未經(jīng)培訓的民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