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國內(nèi)資金采購的某機電產(chǎn)品國際招標項目,招標文件規(guī)定采用最低評標價法評標,評標價量化因素及評標價格調整方法如下:
(1)以招標文件規(guī)定的交貨時間為基礎,每延期交貨一周,其評標價將在其投標總價的基礎上增加0.25%,不足一周按一周計算,提前交貨不考慮降低評標價。
(2)一般技術條款(參數(shù))每存在一項負偏離,其評標價將在其投標總價的基礎上增加1%,負偏離項數(shù)最多不得超過8項。
(3)開標當日按規(guī)定可以使用的匯率為1美元=93.5日元,1美元=6.8元人民幣。
(4)設備進口關稅稅率為4%,增值稅稅率為17%,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為完稅后貨價的0.2%。
評標委員會經(jīng)過評審,發(fā)現(xiàn):
(1)投標人A投標報價為12762750日元,無折扣聲明及算術性錯誤,價格條件為CIF天津。投標報價中未包含備品備件價格,其他有效標中該項內(nèi)容的報價分別為3500美元和5100美元。投標報價中包含了招標文件未要求的附加功能軟件,該軟件的報價為467500日元。
(2)投標人A的交貨時間超過規(guī)定的交貨時間25天,投標設備一般技術條款及參數(shù)存在5項負偏離,國內(nèi)運輸費為22100元人民幣。
評標委員會對投標人A的評標價計算過程如下(計算過程和結果均保留兩位小數(shù)):
a.CIF投標價格(折合美元)=CIF投標價格(原幣值)/匯率=12762750日元/93.5美元/日元=136500美元。
b.進口關稅=CIF投標價格×進口關稅稅率=136500美元×4%=5460美元。
c.進口增值稅=CIF投標價格×進口增值稅稅率=136500美元×17%=23205美元。
d.國內(nèi)運輸費=國內(nèi)運輸費(原幣值)/匯率=22100元人民幣/6.8美元/人民幣=3520美元。
e.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=(CIF投標價格+進口關稅+進口增值稅+國內(nèi)運輸費)×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率/(1-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率)=(136500+5460+23205+3520)美元×0.2%/(1-0.2%)=338.05美元。
f.供貨范圍偏離調整1=其他有效標中該項的平均價=(3500+5100)美元/2=4300美元。
g.供貨范圍偏離調整2=-為要求功能=-467500美元/93.5=-5000美元。
h.技術偏離調整=CIF投標價格×加價幅度×負偏離項數(shù)=136500美元×1%×5=6825美元。
i.商務偏離調整(延期交貨)=CIF投標價格×加價幅度×偏離期=136500美元×0.25%×3=1023.75美元。
j.評標價=CIF投標價格+進口環(huán)節(jié)稅+國內(nèi)運輸費+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+供貨范圍偏離調整+技術偏離調整+商務偏離調整(延期交貨)=(136500+5460+23205+3520+338.05+4300-5000+6825+1023.75)美元=176171.80美元。
問題:
1.指出上述計算投標人A的評標價過程(從a到j)中不正確的步驟,并說明理由。
2.從a到j逐步給出投標人A評標價的正確算法及結果,并確定投標人A的評標價。
考點:機電產(chǎn)品國際招標評標價格的計算
國外貨物評標價格:CIF價+進口環(huán)節(jié)稅+國內(nèi)運輸費+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+其他雜費+供貨范圍調整額+商務偏差調整額+技術偏差調整額
其中主要計算公式為:
a.CIF價=FOB價+國際運費+國際運輸保險費
b.國際運輸保險費=CIF價×國際運輸保險費率×貨物投保加成系數(shù)
注:貨物投保加成系數(shù)一般為110%。
c.進口環(huán)節(jié)稅=進口關稅+進口增值稅+消費稅
注:只有部分生活性機電產(chǎn)品征收消費稅(如小汽車)。
d.進口關稅=CIF價格×進口關稅稅率
注:機電產(chǎn)品進口關稅一般從0~20%不等。
e.進口增值稅=(CIF價格+進口關稅+消費稅)×增值稅稅率
f.消費稅=(CIF價格+關稅)×消費稅稅率/(1—消費稅稅率)
g.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=(CIF價格+進口環(huán)節(jié)稅)×國內(nèi)運輸保險費率
某大型計算機政府采購項目,經(jīng)批準采用詢價方式采購。采購人按照以下程序組織了本次采購:
(1)成立了4人詢價小組,其中采購人代表1人,為行政處處長;從財政部門組建的政府采購評審專家?guī)熘须S機抽取評審專家3人;
(2)采購人編制了詢價采購文件,并確定了采購項目評定成交標準;
(3)在符合資格條件的供應商中,詢價小組邀請了A、B兩家供應商參加報價;
(4)向供應商A、B發(fā)售詢價文件;
(5)組織公開競價,詢價小組唱出供應商A、B的首次報價分別為220萬元和230萬元;詢價小組要求A、B現(xiàn)場再次競價,最終A、B的報價分別為206萬元和214萬元;
(6)詢價小組以210萬元為評審基準價,對供應商的報價及其他文件進行了綜合打分,并按得分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推薦成交供應商;
(7)根據(jù)評審結果,兩家供應商的產(chǎn)品和報價均符合要求,但供應商B得分最高,采購人依據(jù)高分優(yōu)先的原則確定了供應商B為成交供應商;
(8)采購人與成交供應商簽訂合同。
問題:
逐一指出該項目采購過程中的不妥之處,并分別說明理由。